- 要为社会解决重大问题
- 要先胜而后求战
- 要坚持创始人驱动
- 要持续构建突破性的技术、产品、服务
- 要持续构建超一流的人才梯队与管理系统
- 要坚持权责利匹配并分享利益、打破板结
- 要赋能生态提升能力并共享发展
- 要持续消灭一切浪费
- 要始终实事求是并快速进化
- 要快速停止做错误的事情
疯狂地专注
人们有一种坏习惯,就是把创办公司这件事想得无比复杂。但你剥开所有外壳,会发现内核异常简单。你要做的只有一件事:创造出一种能让整个组织的力量聚焦于一点的结构。 如果你做到了,你就赢了。如果做不到,你就会以各种看似不同的方式失败,但根本原因都是同一个。 唯一的攻击点 想象你在打一场仗,你的全部兵力只有一个选择:集中攻击敌方阵线的一个点。任何分散兵力的行为——无论多么诱人——都会导致全盘皆输。 公司也是如此。你的资源、时间和最优秀的人才,就是你的兵力。正确的战略,就是在整个市场上找到那个唯一的、最值得攻击的点——也就是那个单一的、能解决核心问题的产品——然后把一切都押上去。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说,公司起步时只能做一件事。你的资源就像一束激光。你可以把它聚焦在一个点上,烧穿钢板;也可以把它分散开,变成一个连房间都照不亮的昏暗手电筒。多数失败的创始人选择了后者。 权力的两面性 为了实现这种激光般的专注,权力似乎必须集中。必须有一个人,通常是创始人,拥有最终的权威,来定义那个唯一的攻击点,并砍掉所有偏离航线的项目。 这听起来很直接。但恰恰在这里,我们遇到了一个悖论:权力本身会吞噬专注。 当一个领导者手握重权,却没有一个清晰到极致的、唯一的外部目标时,权力就会向内坍塌。整个组织不再面向市场,而是面向领导者本人。公司不再是火箭,而变成了宫廷。最有价值的技能不再是交付产品,而是揣摩上意。当领导者自己都含糊其辞时,他集中的权力只会制造出巨大的、令人窒息的模糊地带,所有人都耗尽心力在其中猜测、内斗和自保。 这引出了一个看似合理的解决方案:如果集权有风险,那就分权好了。 但这又让我们掉进了另一个陷阱。权力如果被不当地分散,结果就是“一盘散沙”。每个团队都觉得自己拥有“自主权”,都认为自己的方向最重要。他们就像几组人在不同的方向上拉一根绳子,每个人都很努力,但绳子本身纹丝不动。公司变成了一个由若干个小王国组成的、争吵不休的邦联,而不是一支统一的军队。 他们同样错失了创造伟大产品的机会,不是因为内耗,而是因为内部分裂。 所以,真正的挑战是解开这个悖论。答案是:权力必须集中,但其唯一合法的用途,就是定义并捍卫那个单一的、清晰的外部焦点。 领导者的权威不来自于他的职位,而来自于他所设定的那个目标的清晰度。 速度的机器 当方向被清晰地捍卫后,你就需要一台能将这个方向转化为速度的机器。这台机器不是靠口号驱动的,而是靠六个简单的确定性规则: 1. 确定的投入: 一旦目标明确,就必须给足燃料。犹豫不决的投入是对专注的背叛。 2. 确定的归属: 每件事,都必须有且仅有一个主人。责任清晰,行动才会果断。同时也明确了成绩与回报的归属。 3. 确定的产物: 工作必须有明确的交付物,否则我们就无法确定我们到底在做什么,也就无法提升质量。 4. 确定的流程: 在一个高度可重复的流程里,组织才能把每件事的质量越做越好,改善才有的放矢。 5. 确定的目标: 目标应当SMART,应当首先面向沟通。 6. 确定的人才: 我们需要最合适的人,你无法改造他们,你只能找到他们,真正激活他们。 结论 所以,你看,整个游戏就是一场关于专注的斗争。你不仅要和外部的诱惑作斗争,更要和你组织内部人性的弱点作斗争。 对于一个十人的小团队,做到这一点是为了生存。而对于一个十万人的巨型企业,做到这一点,则是通往伟大的唯一路径。 大多数公司在扩张中被自己的重量压垮,变成能量耗散的沼泽。但历史上那些最杰出的公司,恰恰是解开了专注悖论的异类。它们做到了看似不可能的事:它们将自身巨大的规模,变成了一个巨型的透镜,把数十万人的智慧和数百亿的资本,聚焦于时空中的一个点上。 当这种力量被释放时,伟大就不再是一个目标,而是一个必然的结果。
回归本质
我们这个时代似乎得了一种病,一种对"在线"和"忙碌"的病态迷恋。 你的价值,似乎是由你的响应速度来衡量的。秒回邮件、无缝切换线上会议、日程表填满每一分钟——这些被视为高效的象征。我们谈论敏捷、迭代、快速试错,仿佛成功的秘诀就是在混乱中更快地移动。 这很可能是一个代价高昂的错觉。 当你观察那些真正做出杰出工作的人,你会发现他们并非看起来手忙脚乱。相反,他们展现出一种罕见的特质:内心平静,并且能长期保持稳定、勤奋的节奏。 他们成功的关键,似乎不是在游戏中做出更快的反应,而是他们从一开始就在玩一个完全不同的游戏。 噪音与信号 这个世界充满了噪音。无穷无尽的新闻推送、社交媒体上的争论、看似紧急却无关紧要的任务。它们像持续的背景辐射,不断消耗你的心力。 而真正重要的东西——那个能让你产生"啊哈!“时刻的洞见,那个能构成伟大作品的基石——是信号。信号是微弱的、稀疏的,且极易被噪音淹没。 我们最大的问题是,我们常常把处理噪音的技巧,误认为是工作的能力。一个能同时处理八个任务的人,看起来像个英雄。但这种"忙碌"常常是一种表演,是为了让自己和别人感觉良好。它很少能转化为有持久价值的东西。 真正有价值的东西,需要长时间、不被打扰的深度思考。它源于一种罕见的状态:专注而放松。 如何听到信号? 那么,如何从噪音中分辨出信号?那些大师似乎都内置了一套强大的过滤器。 投资人段永平总是在谈"本分”。这个词听起来有些过时,但它的核心思想是:只做你真正理解并且正确的事情。这实际上是一个极其强大的过滤器。它意味着你主动忽略了世界上99%的"机会",因为它们不属于你的"本分"。你不需要在每个路口都去选择,因为你的路线早已确定。 传奇篮球教练约翰·伍登(John Wooden)追求的"内心的平静",是同一个道理。他的球队之所以强大,不是因为战术有多花哨,而是因为他对最基本动作的极致追求——甚至包括如何正确地穿袜子以防脚上起泡。这听起来很可笑,但伍登明白,比赛的压力会放大一切微小的瑕疵。通过将最本质的事情做到完美,你才能在关键时刻保持内心的平静,做出正确的动作。 菲尔·杰克逊(Phil Jackson)用"禅宗"思想带领球队夺得11次总冠军,则更进一步。禅宗的核心是"无我"和"活在当下"。这意味着球员既不纠结于上一个失误,也不忧虑于下一个投篮。他们只是纯粹地执行当下的动作。当"自我"的得失心和恐惧被剥离后,剩下的就是纯粹的技艺和直觉——这恰恰是创造力得以释放的空间。 他们三个人,都在用不同的方式,说着同一件事:你需要一个强大的内部标准,来决定什么是本质,然后忽略其他一切。 本质决定一切 传奇橄榄球教练唐·舒拉(Don Shula)的名言"胜利在赛前就已注定",是对这个思想的完美总结。 真正的创造和胜利,不是在喧嚣的现场即兴发挥出来的,而是在此之前,在无数个安静、枯燥、无人问津的时刻里,通过专注本质而铸就的。 这个过程大致如下: 找到本质。 这是最重要的第一步。在你所处的领域,什么是那件如果做好了,其他一切都会变得简单或无关紧要的事情?对于程序员来说,可能是架构的简洁性。对于作家来说,可能是清晰的论点。对于创始人来说,可能是对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。你必须像淘金一样,从成吨的沙砾(噪音)中,筛选出那几克金子(本质)。 围绕本质构建系统。 一旦你找到了本质,就要围绕它建立你的工作流程。伍登的训练就是这样一个系统。每一个环节,都是为了强化那些最基本的、决定胜负的动作。你的系统应该能让你以最小的心力消耗,去重复那些最重要的事。 为本质清空大脑。 创造力不是"想"出来的,而是在你为它腾出空间后,它自己冒出来的。这意味着你需要大块的不被打扰的时间。你需要一种"无我"的状态,放下对结果的焦虑和对外界评价的恐惧。只有在这样的精神真空中,那些微弱的"信号"才得以连接,形成新的想法。 当你完成了这些,结果几乎是水到渠成的。比赛、产品发布、文章完成,都只是你长期专注本质后一个自然而然的副产品。你之所以能"专注而放松",是因为你知道,最重要的工作早已完成。 所以,该怎么做? 如果你想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,做出一些真正有分量的东西,答案可能不是去学习如何更快地处理信息,而是学习如何更勇敢地忽略信息。 关掉通知,减少会议,对那些看似紧急但不重要的请求说"不"。 去找到那个对你来说最本质的问题,然后投入你所有的时间和精力,用一种近乎偏执的专注,去打磨它。 这个世界不缺忙碌的人。它缺的是那些敢于屏蔽噪音,全身心投入到重要问题上的人。因为决定胜负的,从来不是场上的喧嚣,而是你对本质有多专注。
先胜而后求战
商业社会的人总喜欢谈论“战争”、“颠覆”和“干掉对手”。这些词听起来很带劲,但它们往往会误导你。因为真正成功的公司,在战斗打响之前,就已经赢了。 这个想法并不局限于商业。传奇橄榄球教练唐·舒拉(Don Shula)也说过类似的话:“胜利在赛前就已注定。” 他谈论的是赛场,但这个道理在商业世界里甚至更为重要。 这听起来可能有点奇怪。今天的市场经济崇尚竞争,崇尚在激烈的肉搏战中胜出。但如果你仔细观察,你会发现,那些最具持久生命力的公司,它们的胜利并非来自更努力地拼杀,而是源于它们建立了一个不公平的竞争优势。它们在开战前,就已经占据了别人无法企及的高地。 这就是孙子所说的“先胜而后求战”。在商业世界里,这意味着你的公司必须能够创造一种独特的、难以复制的价值。如果你所做的事情,其他几十个团队也能轻易做到,那么你们接下来要比拼的,无非就是谁能融到更多的钱,谁能烧更久的广告,谁能把价格压得更低。这是一场消耗战,一场通往精疲力竭和微薄利润的竞赛。在这种游戏里,即使你侥幸“获胜”,也只是惨胜。 所以,当你打算创业时,最重要的问题不是“我们如何与X公司竞争?”,而是“我们能做出什么别人做不出来的东西?” 这个“东西”可以有很多形式。可能是你发现了一个反直觉的秘密,一个关于用户需求的深刻洞见。可能是你的团队拥有一项别人难以企及的技术壁垒,比如Google最初的PageRank算法。也可能你已经建立了一个强大的网络效应,像早期的微信,朋友都在上面,你不得不加入。或者,你拥有一个深受用户信任的品牌,人们选择你不是因为某个功能,而是因为他们就是信你。 这些,就是你的“高地”。它们是你创造长期价值的基础。你的努力,不是为了在平原上和对手厮杀,而是为了把你的堡垒建得更高、更坚固。 如果你没有这样的基础,那么你所谓的“努力”其实非常脆弱。你熬夜开发的每一个新功能,你的竞争对手下个季度就能抄走。你花大价钱做的市场推广,只能带来短暂的用户增长,一旦停止,用户就会流向出价更低的竞品。你所有的努力,在毫无壁垒的竞争面前,都会迅速蒸发,最终化为泡影。这就像在沙滩上建城堡,看起来很美,但潮水一来,什么都留不下。 所以,别再迷恋于“战斗”本身。战斗是最后的手段,而且通常是你已经别无选择的标志。真正聪明的人会想方设法地避开战斗。 你应该痴迷于寻找和建立你独有的价值创造能力。问问自己:我们有什么是别人没有的?我们的哪个优势,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更强,而不是被削弱?我们为社会创造的价值,其根基是什么? 不要因为害怕“点子被偷走”而不敢开始。一个真正好的点子,其核心的“不公平优势”是偷不走的。如果你还没有找到那个优势,那就继续寻找。这比你过早地跳进战场,去打一场注定赢不了的战争要好得多。 所以,别问你要如何打赢这场仗。去问问,你为什么已经赢了。